欢迎访问江苏泰斯特专业检测有限公司--环保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坚守信诺,以实证己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实验室计量认证证书
江苏省环保厅认定的环境综合检测资质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业务范围

联系方式

电话:400-101-3314
地址:宿迁市苏州宿迁工业园区青海湖路苏宿工业坊B09栋
  • 垃圾处理也能“私人订制”海归博士看好垃圾“钱景”

  • 文章来源:宿迁泰斯特安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4-14
  • 集中转运、集中填埋(焚烧)——这是目前各地政府处理“垃圾围城”难题的主流思路。而这个海归团队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分散式的社区就地处理垃圾模式。

    突破主流的垃圾处理模式

    若非看中的是“垃圾”,若非在寻找另一条非主流道路,宋华和同事们的故事,可能只是寻常的海归创业。

    这是一个8个人的创业团队,其中6人在美国、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平均年龄才39岁,宋华作为技术负责人,也才35岁。

    “我现在是把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了。”2014年3月12日,远在加拿大的宋华通过网络视频说。

    这群海归正在深圳盐田区孵化眼中的“金蛋”,他们把未来押在了垃圾处理行业,一个在中国许多城市已成燃眉之急而又争议四起的领域。

    近年,中国超过1/3的大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垃圾从自然风化,到填埋,到高温焚烧,再到资源化综合利用,各地政府正试图寻求突围之路。

    这个团队看到了这一行业的诱人前景。他们的项目计划书称,一台30吨/日的小型垃圾催化处理装置——也就是他们的法宝,将带来600万元毛利润,这还不包括政府为垃圾处理和环保能源提供的补贴。

    在生意算盘之外,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他们的创业,可能为中国垃圾处理行业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目前,面对每年两亿余吨的垃圾产生量,中国城市几乎都在兴建大型的卫生填埋场和焚烧发电厂。据证券公司的分析报告,中国已建成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约为97个,未来5年,这类项目将达到300个。

    集中转运、集中填埋(焚烧)——这是目前各地政府处理“垃圾围城”难题的主流思路。而这个八人团队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分散式的社区就地处理垃圾模式。

    他们把目标对准了社区垃圾中转站和存放点。团队成员丁宇龙博士表示,采用中温(不超过800℃)、常压(没有高压风险)条件下,实现社区就地无臭气催化处理生活垃圾,正是该项目和现在主流处理方式的区别之一,其项目设备体量和产成品可根据社区垃圾日产生量来个性定制。

    “如果垃圾经简单分类后在小区里就能进行无臭气、无毒气处理的话,就避免了垃圾二次运输、大规模征地等问题。”丁宇龙说。

    这种可以“私人定制”的垃圾处理模式,目前已获得深圳盐田区政府相关部门的青睐。这个团队组成的公司——绿野清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也设在了当地。该公司正在与盐田区政府协调,定制可在社区使用的小型生活垃圾处理样机。

    现在,该团队正在搭建100公斤/日的垃圾催化处理装置。“整个处理过程,将直接对外开放展示。”

    金蛋还未孵化,建设也需环评

    “如果实际工程真的如项目计划书所言,这将是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革命性变化,值得我们期待。”深圳市盐田区环境保护与水务局局长李枝尧说,该局对这个创新项目特别重视。

    李枝尧所言的“资源化处理”,正是该团队的目标——垃圾中的碳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如燃油,也就是生活垃圾经催化气化和催化液化,生成甲醇、乙醇、燃油等。

    这是该项目的另一个亮点。事实上,“垃圾变油气”类似的新闻,早在数年前便在不少地方出现,但这一技术未见成效。

    宋华透露,他们这一技术已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科研攻关,目前,正从实验室研究到中试阶段(指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

    纵能攻克技术性难题,他们也将面临垃圾焚烧目前遇到的种种难题,如焚烧产生的致癌物二恶英等。

    “还是焚烧吗?”这是作为垃圾反焚烧派代表之一、中国环科院研究员赵章元对“垃圾变燃油”项目的第一印象。2014年3月18日,赵说,因为没有接触到这个具体项目,他也不便表态,但从有限信息来看,“听起来好像很玄乎”。

    赵章元认为,在焚烧过程中不产生、少产生二恶英等有害气体,其实很难做到。

    落户深圳之前,这个团队已经注意到,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公众不安。就在项目所在地的深圳,据当地媒体早前披露,2001年、2004年就已立项的两个垃圾焚烧厂项目,在周边居民的阻滞下,一个至今无法正常施工,一个数易其址也未落地。

    一名团队成员说,他们希望生活垃圾在经过新技术处理后,没有或极大降低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将垃圾和二氧化碳中的碳都转化成燃油,将产生的氨气经晶化处理产出氯化铵,作为化肥销售。

    “不是简单处理生活垃圾,我们是在创造综合垃圾能源再生机。”丁宇龙颇有信心地说。

    不过,该项目还处于中试阶段,仍存在不确定性。“他们的技术究竟有何优缺点,还得通过实际工程来验证。”长期关注生活垃圾处理的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华在邮件中表示。

    李枝尧亦表示,若要在社区改建、使用这种技术的垃圾处理设施,同样需要按规定作相关环评,“只有环评通过了,才能继续做”。

    事实上,李枝尧对“垃圾变油”也有顾虑,毕竟,现有的“垃圾变油”技术只适用于餐厨垃圾,目前居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分类习惯。

    不过,这一团队对自己的探索充满信心,他们的计划是:日处理垃圾100公斤、量产1升液体化学品或汽油的小型实验样机,亮相今年深圳高交会,“让参观者看到不一样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装置”。

  • 上一篇:“十年磨一剑”的绿色建筑:让建筑节能落地
    下一篇:“减煤换煤”成全球趋势 摆脱煤依赖是我国减排重大挑战

服务热线:400-101-3314

固话:0527-80518699 0527-80518696

手机:19825105825(申经理)

地址:宿迁市苏州宿迁工业园区青海湖路苏宿工业坊B09栋

Copyright © 2019 江苏泰斯特专业检测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04930号-1